湖北高腔的前身是明代的弋阳腔。弋阳腔出自江西弋阳,明初至明中叶已流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当时其格调与其他戏曲音乐完全不同,没有管弦乐伴奏,而只在打击乐的基础上以“徒歌”的形式出现,并在许多地区采用“一唱众合”与“后台齐唱’的“邦膛”形式,造成非常特殊的效果和风格。传到湖北后,便广泛流行子钟祥、汉阳、安陆等地,特别是流传钟祥后,由于方言和地方音调的作用,同时还加人弦管伴奏等,使得音乐个性均非常突出,因而还有钟祥高腔的称谓。
古戏曲中高腔被称为“阳春白雪”,因其曲高和寡,故又名“清戏”,钟祥高腔艺人把宋玉奉为高腔的创始人,供奉宋玉的牌位。人斑者一般是举人、秀才,并须首先参拜宋玉的牌位。
高腔的伴奏乐器较为丰富,它的主奏乐器为“长曲笛”(也叫低音曲笛)或萧管,伴奏的乐器为丝弦的琵琶、笋、笙、瑟等。高腔优美、高雅、清淡的唱腔加上这些管弦笙簧乐器的伴奏。击乐又是高腔的一大特点,高腔的击乐和其它剧种一样齐全,有檀板、板鼓、木鱼梆、大锣、大小钹、吊锣齐全,它的打法与其它一般剧种不同,多以小钹(刹钹) 、小锣为主,小钹、小锣又多为唱腔的结尾落腔伴奏,这就形成唱腔、击乐同时进行的别具一格的特殊风味,它的大锣、大钹用处较少,只是在关键处才使用。
高腔的主要剧目有《回书》、《挑袍》、《装盒》、《夜奔》、《荣归》、《脱靴》、《访谱》、《喜逢》、《顶灯》、《思凡》等。其唱词文雅深奥,有固定的词牌。
20世纪60年代,钟祥有名气的高腔班子有郢中镇、杨梓区镇、冷水区镇、冷水陈家集、冷水大庙集、双河区镇、石牌区镇、胡集漂湖、旧口镇(又叫围鼓戏)等地。
1855年至1915年间,以朱立恒、韩雪谷、梅拔贡为首的一班30余人,他们曾到荆州为知府演出,到省府武昌为孙中山演出,还为旧军界 旧政界的头面人物演出过,他们的演出多为挂衣上台演出,有时也坠唱或清唱,当时在钟祥演出地点为兴王府(今二中)。后来由于战争,他们这批人当中,有的人被迫流亡到香港、新家坡、加拿大等地,这就是高腔流传到国外的原因。
1905年至1966年,以朱立恒之子朱吉占为首,又组织一批实力相当的高腔剧团,人员有浮子顶、张小鹏、聂敬清、何志安等30余人,这枇人员中有的是旧国民党政府党部委员、县政界、县军界的头面人物等。他们演出地点在郢中镇的云香阁(农机公司所在地)和群众教育馆。1948年9月,钟祥解放,他们这班人在群众教育馆连续唱了四天四夜。解放后,他们这班人由于工作需要和变动,停止演出,但每到逢年过节或遇休息日 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汇集到朱吉占家(今韩家街),吹拉弹唱起来,群众昕后赞口不绝。
除郢中地区外,与朱吉占同时兴起较有影响地还有洋粹镇的郭先生、张先生为首的一班人冷水陈集以阎少柏为首的一斑人。当时轰动河西片及荆门县等地。
1962年,武汉市楚剧团音乐研究室主任易佑庄来钟祥收集、整理钟祥高腔,汇编成册。从此,楚剧重要腔曲之一的“湖北高腔”产生。钟祥在建国前后以朱吉占为首领建有高腔剧团,后来一直在民间传唱,现在钟祥能演唱高腔的仅有3人。
原文地址:http://www.shoushanmen.com/culture/727.html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