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四十四路巴士行进在偏僻山野间。
突然被装作乘客的两位悍匪劫持。
不仅抢走钱财还把女司机拽下车。
她,被强暴了。
乘客们漠然视之,司机则回到车上,继续赶路。
然而,谁也没想到他们最后的结局……
这部2001年的短片,叫《车四十四》。
由伍仕贤执导,龚蓓宓、吴超主演。
时长11分钟半,豆瓣评分8.0,斩获了诸多国际奖项:
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鼓励奖……
也入围了很多国际电影展: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特约影展影片……
因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揭示,未能在国内上映。
但在网上流传已久,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又引起一波关注。
而今20年过去,当我们再看这部微电影时,依旧觉得很震撼。
片头字幕,赫然写着:
本片据真实事件改编!
观众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
我们先来简单叙述下剧情。
长途巴士四十四路车,行驶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上。
车上座位基本坐满了,不少人在东倒西歪地睡觉。
路边有人等车,且两次跑到路中间挡车。
巴士停了,等待许久的男青年上车。
相比那些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乘客,男青年眉宇间自有一股别样气质。
大约是,痞劲吧。
他礼貌地询问女司机,自己是否能抽烟。
显然,车等久了,有点“胜利”的感激之情。
他注意到左前方的工牌,晓得司机不是本人。
司机则打趣地说她在减肥呢,两人相视一笑。
男青年本想接着搭讪,司机却让他找位置坐下。
车子又恢复了先前的沉闷。
男青年坐在最后一排打盹,众人一脸的无聊状。
途中又有人要搭车,不过这回是两人。
其中一人蹲在地上,很痛苦的样子。
司机以为他病了,便热情地让其上车。
谁知引狼入室,来者是两个悍匪!
刀子一掏出,加上言语恐吓,大家像绵羊似的乖乖交了钱。
唯独有一个刺头拒绝“合作”。
女司机赶紧“劝”他不要惹麻烦。
刺头被劫匪痛打数拳,立马“缴械投降”。
不料,司机的发声引起了悍匪注意。
这个穿红色外衣的女子看着挺不错。
劫完财,歹徒临时决定,再劫个色。
女司机被强拽下车,两下先打晕,然后拖往更远的荒地。
众人只是漠然看着,男青年这才反应过来。
“怎么都坐着啊?”有一人刚起身,但被身旁的女人按下。
愕然无语的男青年,独自下车解救,却挨了一刀。
倒地后再也无力营救女司机,眼看着一场悲剧发生。
完事后劫匪逃走,女司机带着一身伤痕回到座位。
她脸上写满绝望,无法理解人们为何会如此冷漠?
男青年踉踉跄跄赶来,她不让他上车,还将其行李从窗子里丢出。
女司机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
回头一看,玩具狗在机械地点头哈腰。
顷刻间,她的表情变了,仿佛做出了某个决定。
车子开动,像是啥也没发生……
二委屈倒霉,疑惑不解的男青年,只得慢慢徒步。
不久,他搭上了路过的私家车。
很快,被一辆警车赶超。
前方人头攒动,貌似有些不祥征兆。
男青年下了车,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
车子掉下悬崖,女司机和所有乘客系数丧命。
男青年露出诡异的一笑,全片结束。
此刻,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
男青年为什么要笑,他在笑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揭开这部短片内涵的钥匙。
夫人觉得,这里的笑至少有三重用意。
1、欣喜
他没有继续呆车上,才捡回一条命,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这种欣喜或者说侥幸虽有自私性质,但也是事实。
毕竟,谁不想好好活着?他欣喜自己逃过了一劫。
2、感激
他感激女司机停了车让他不再等待。
更感激她第二次没有让他留在车上。
不夸张地说,是女司机救了他的命。
3、无奈
所谓哭笑不得,男青年对于一车人的命运感到无可奈何。
当乘客们冷眼相看时,他震惊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无情?
尽管没挽回女司机被辱的悲剧,可他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至于一车人的结局,对他而言更是无法掌控的无奈。
有人说,最后的一笑,纯属画蛇添足。
我认为,这笑是点题,表达了极复杂的人性。
男青年有善良、勇敢、正义的一面,但也是在一个“普通人”的范围内。
他不是超级英雄,也非圣贤,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不“允许”他这一笑。
说完了男青年,夫人再简单剖析下女司机。
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让乘客们送命?
我们从细节看,当被拉下车时她曾声嘶力竭地求救。
却只有男青年一人下了车。
当她遭遇凌辱回到车上时,众人依旧冷漠,无动于衷。
没有一个人前去安慰她几句,哪怕是虚情假意也好啊!
女司机看见玩具狗点头的样子,想起一群几乎泯灭了良知的活人时:
她不光绝望至极,而且无比愤怒,那么多人眼看她受辱竟无人相救!
恰如歹徒起色心是一念之间,女司机决定报复,也是一念之间。
她执意不让男青年上车,是对他善良、见义勇为之举的感激。
而让一车人全部毙命,是对他们冷漠自私,怯弱无情的报复。
但要真理解《车四十四》,光是明白男青年和女司机还不够!
“现场”的看客们在干啥?
该片最大的冲击,无疑是巴士上除男青年外其他乘客们的举动。
这也是导演选取的视角,从乘客的角度去看整件事。
明明女司机被劫匪强拽下车时,她竭力地呼喊求救;
男青年震惊于众人的漠然无视,请求大家出手相救。
然而,车里的人死一般沉寂,仿佛啥也没看见。
显然,眼前是拿刀歹徒,只要妄动就可能受伤甚至送命。
人性的自私、冷漠,让他们做出了整齐划一的选择!
甘做冷眼的看客们,任劫匪抢走钱财并强暴女司机。
可他们忘了,有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如果他们不那么乖巧,如果他们群起而攻之,即便要不回钱,也不至让司机被侮辱。
也正是乘客们的冷漠自私,激发了她的报复心。
最终,事态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一车人“无辜”送命。
然而,回想整个事件,无辜吗?
对于看客的犀利批判,是鲁迅先生揭露国民性的重要一环。
在他笔下,爱看热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中国人都一样:
他们无论相貌如何,不分男女老幼,只热衷一个动作——“看”。
袖手旁观地看,冷眼旁观地看,冷漠而麻木,自私而怯懦地看。
《祝福》里,人们争相请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狗吃了”的故事。
但并非是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而是觉得好玩,满足好奇心。
《孔乙己》中,酒客们乐此不疲地戏弄嘲讽他的落魄。
没人关注,未能考中秀才是孔乙己内心最大的伤痛,人们却一次次笑着揭开他的伤疤。
那么时至今日,情况变好了吗?
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在市场经济主导,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文明笼罩下:
物质世界不断丰裕发达,但人文精神道德层面无疑在萎缩。
人与人之间越发疏离,社会的正义感变得更加稀缺了。
见义勇为只成为极少数人的英雄壮举。
当正义缺席时,邪恶在狞笑;当善良泯灭后,罪恶会滋生。
面对不公,更多人的选择趋于一致——心安理得做个看客。
夫人由衷地想说:
是社会病了吗?
还是身处其中的人病了?
片中男青年的那一笑,在笑什么?
上学时,我们都读过鲁迅《〈呐喊〉自序》中的那段话: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那时不太懂,现在再看,顿时脊背发凉!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什么变化吗?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遇到美好和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