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补贴的推动下发展迅速,2021年销量高达352.1万辆(数据来源:智研咨询),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
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然进入红海,前有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后有传统车企大力转型,例如智几(上汽)、阿维塔(长安)、深蓝(长安)。在这种环境下仍有不少其他行业的大厂“跨界造车”,带着大量资本跑步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典型代表为小米、百度、恒大等等,为什么大厂这么热衷于造车呢?
要解释这一现象首先得从产业链入手。想要造出传统的燃油车,企业需要具备完整的车辆研发、制造生产、售后服务等能力,这其中车辆研发的成本一般企业很难负担得起,而且我国企业在燃油发动机领域比较薄弱,很难和国际大厂抗衡。
但是在汽车电气化热潮之后,车辆的发动机不再是难点,我国造车的传统劣势被抛之脑后。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三电(电机、电池、电控)发展十分迅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新入局的企业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去研发车辆结构,可以直接向供应商购买三电总成,通过ODM的形式将车辆结构设计外包,验证通过投产,即可造出整车。
造车的成本也随着产业链的成熟而逐步下降,当前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约占整车生产成本的40%-50%。近几年来,动力电池供应商也在不断加大对动力电池的研发力度,随着规模效应的不断扩大,未来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蹭热点提升股价熟悉股市的朋友可能清楚,企业蹭热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提振市场信心,并拉升股价,投机者就可以在其中赚上一大笔钱。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乐视和恒大。乐视在2014年底宣布打造超级汽车以及垂直整合的互联网智能交通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随即股价一路狂飙,从30元最高涨至约180元,但是乐视直至暴雷汽车都无法投产,乐视也一度被调侃为PPT造车的典范。
恒大汽车和乐视很像,由于是房地产行业跨界造车,且对于项目的“保密”工作极严,网友也纷纷揣测恒大只是为了方便拿地才去蹭造车概念,并不会投入真金白银。恒大在宣布造车后,恒大汽车从每股5元一路飙升至70多元,虽然现在价格跌下来了,但是谁在高点套现了,懂得都懂。9月16日,恒大也官宣恒驰5量产,后续表现如何,可以看看网友的测评。
还有一些企业是因为主营业务衰退才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如小米、百度、华为(当前不造整车)。小米和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衰退、百度广告业务增长停滞,都是它们纷纷造车的主要原因。
小米在2021年3月官宣造车后,股价一路走低,代表资本市场对其投入巨额现金流造车并不看好,这也侧面反映小米会投入真金白银来造车。官方也宣布了首期投入33亿用于研发,未来还会加大现金投入力度,值得期待。
百度的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也在近期官宣量产,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华为当前的造车战略是作为核心供应商,比如9月6日官宣和问界联合打造的问界M5 EV,华为只是生态合作伙伴,重点给予流量和渠道支持。但是以华为的行事风格,虽然暂时对外宣称不造整车,但是在相关技术获得沉淀之后,一定会进入整车生产领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有其他观点,欢迎评论、点赞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