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获取生活资料和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汽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诊断汽车故障、汽车维修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汽车相关的职业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汽车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汽车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意义1.1 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依据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特色,教学内容要和职业能力对接,要结合专业的特点设置课程。结合汽车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设置课程,因此汽车专业在教学实践中,要分析汽车专业的岗位能力,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构建出基于汽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从而可以更加合理地实施教学,突出教学的实践特点和职业特点,让学生有目的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1.2 有利于校企的合作共赢
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是工科性质的,因此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汽车专业要结合车企的实际设置相关的实践教学,采取工学融合的教学方式,消除课程设备和实际岗位存在的脱节现象,高职学校要和车企进行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校企间的交流机制,学生通过车企平台可以增加锻炼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学生可以意识到车企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车企通过和学校合作可以获得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3 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
当前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持续增加,数量的增多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就业,而社会上一方面是学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找到优秀的人才。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缺陷,学校的教学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职教学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可以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可以主动提升专业素质,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这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
2.1 汽车教学与汽车发展不同步
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达的当下,汽车行业也在高速发展中,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没有根据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更新教学内容,而是固守课本知识,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就业竞争力达不到期望要求。
2.2 课程针对性不强
在汽车行业使用的制造技术越来越高端的情况下,学生只有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才能够应对职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高端、复杂的问题。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置专业化、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依然以大类基础知识为主,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3.1 课程体系要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立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密切关注车企的发展,关注人才的需求变化,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制定符合车企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为了达到相应的能力,要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课程体系要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汽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汽车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更先进的汽车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作为课本内容的补充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的汽车专业知识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2 编制汽车教学教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汽车教学教材远远落后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汽车行业专家、汽车制造企业、教育部门共同编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汽车教学教材。摒弃过去传统汽车专业教材的章节机构形式,而是按照岗位职责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项目教学或者任务教学模式。课程教材内容则根据学生岗位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编制。增加汽车美容与装饰、车载网络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汽车多媒体的应用等新课程,将课堂教学和岗位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3 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与汽车修理厂、4S店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实训室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根据汽车维修工程师的教学和认证要求,为学生提供相关核心专业的实训课程和实训环境,不仅对外可以承接各种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认证,满足学生售后咨询和服务、专业维修等项目的实训要求,让实训基地具备生产研究、教学、科研和培训等功能。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毕业以后,学生可以立即上岗,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3.4 依据职业特点开展创新实践
汽车专业的教学实践要针对职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工。比如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修理、检测等多个模块,针对模块的特点细化教学内容。教学要基于汽车专业的技能要求,将学科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素质,培养出顺应企业发展的实践性人才。另外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新特区,培养茶艺专业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觉保护传承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茶艺社团,针对不同季节和主题,开展茶艺展示交流活动。
4 创新之处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茶起源,传播,发展的过程,更能让学生掌握到茶艺的冲泡技能,为个人拓展就业空间。随着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学生培养的效果也更加突出。将茶艺文化融入到整个德育教育活动中,其能够实现德育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本课题将茶艺技能教学融入到德育美育的升华,学生以茶为媒,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在素质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下,提高人文修养,体会苦尽甘来的人生乐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追求人生的价值。反之,学生学习茶艺,体验领悟茶道,发掘文化精髓,有助于更好的宣扬民族茶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将对目前的茶艺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性方案,并且制定茶艺德育美育培养计划,对其他专业的素质教
育具有借鉴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会以论文集的形式展示。课题的实践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协助中职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专业前景的开拓增添羽翼。同时,茶文化在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富有价值和意义。本课题有助于确定我校茶文化的教育目标,丰富教学手段,发掘文化精髓,有助于促进学生群体的精神成长,也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