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动态 >

我与成都的不解情缘——生活篇

来源:搜狐 时间:2023-08-14 17:14:23


身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我在1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去到成都。

虽然之前没有去过成都,但是从小就听过“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的童谣,于是对成都的向往也就深深的种在心里。

我的家乡在川东的一个小村庄,距离成都的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虽然直线距离很短,但是早期想要去到成都却非常不方便,需要先到县城,再到成都。随着道路的不断变好,镇上也有了直达成都的班车,时间也大大地缩短了。

1998年的7月,高考结束后,我决定去成都看看。那时候二姐正好在成都打工,父母也就同意了。临行前的晚上我激动得整晚没睡着觉,第二天一早,就急急忙忙地赶到镇上,因为班车会固定时间发车,而且车次较少,这也是为什么后面每次从成都回家都情愿从县城绕回来的原因。

班车到达的车站是北门汽车站,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车站叫北门汽车站,因为我们都叫他梁家巷(hang)汽车站。因为二姐要赶着去上班,所以我也没有领略到什么沿途的风景。

二姐上班的地方是在一环路与科华路交界的小巷子里的一家快餐店,具体路名时隔多年已经忘却了。因为经常给附近送餐,所以和附近的商家都比较熟悉,一家经营电脑周边产品的商家同意我可以在他们不忙的时候,使用他们的电脑学习相关电脑知识。

那时候我见过电脑的次数还是屈指可数的,所以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只能开关机,练习练习打字。人家在忙的时候我就自己在附近乱逛,慢慢的,我也知道了,原来这一片地方叫跳伞塔,是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电子产品交易中心。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售卖电脑及周边产品的商铺,我人生的第一台电脑就是在这里买的。

跟随二姐一起下班回她租住的地方,穿过繁华的街道,一条铁路似乎把城市的繁华隔离在了另一边,狭窄的街道旁居然有一所大学,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大学生,与劳累了一天的低层打工者,在狭窄的街道擦身而过,在夕阳的余晖下居然一点也不违和。

偶尔会从望江楼公园路过,也进去看了看,只记得了“望江楼上望江流”。望江楼公园那里有成都主要的河流,我们都叫她府南河,有人说,那一段实际应该叫府河。河边的街道似乎总没有什么人,显得很安静,或许是我每次走过时,都是人很少的时候。川大在那条路上有一个门,好像没看到开过,每每路过,都会驻足,想象一下自己是否有机会进去学习。

继续前行,路过一座桥,二姐说那是九眼桥。九眼桥总是充满了各种传说,于是认真地趴在河边的栏杆上去数到底有多少个桥洞,或许是数清了,或许是没数清,现在居然忘了是不是有九个桥洞。桥上总是有一些人,要不坐在小马扎上,要不站在栏杆边,有的还拿着小牌子,我想大概是找工作的吧。桥的另一边据说晚上很热闹,但从来没有去体验过。

就这样,我围绕着这一小片区域渡过了在成都的第一个假期。再次回到这座城市,已经是大学毕业了。

这次,我去到了成都的东边,来到了狮子山脚下,认识了我在成都的第一位房东。房东阿姨丧偶,有一儿一女,儿子已经工作了,女儿还在读初中。她家有一栋两层的小楼,还有一个院子,他们一家住在楼下,楼上除了我以外,还住在几个人,他们有的是和我一样刚毕业的,有的是在校大学生。

房东阿姨姓张,我们都叫她张孃。张孃每天都是小院起得最早的,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张孃有一块菜地,她在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菜,黄瓜、西红柿等等,成熟以后,她总让我们尝尝,时不时的会把自己做的美食拿来让我们一起吃。

张孃院墙外面有两间门面,一间住着开小卖部带公用电话的李叔,另一间住着送煤气的谭叔夫妻俩。每天下班,总会在李叔的店门前和他聊会天,从国家大事到社会民生。偶尔周末没事,也会拉着谭叔去隔壁王大爷开的茶馆里打会麻将。

住在张孃家的日子里,我去到了成都很多的地方。在川师后面的铁路上散步,因为想养一只小龙虾而去小河沟里抓了大半桶,最后变臭被张孃说了半天;去幸福梅林喝茶,去花鸟市场买花,去桃花沟打麻将,去百工堰划船,去洛带爬长城;夏天去春熙路看美女,冬天去荷花池挤得满头大汗,并成功地将自己迷失在各栋楼之间;去看了杜甫的草屋,也去感受了孔明先生的睿智;在人民公园欣赏大爷大妈们的歌舞,在浣花溪听鸟语花香;在宽窄巷子拍过照,在锦里吃过小吃,也会跑去送仙桥冒充一下文人;调侃过主席雕像,也研究过太阳神鸟;去黄龙溪玩水,到西岭雪山看雪;吃过青城山脚下的野菜,也晒过峨眉山顶的太阳;总感觉动物园的熊猫没有基地的活泼可爱;逛过各种夜市,也感受过九眼桥的热闹;看过塔子山的灯光,也走过玉林路的酒吧......

平静而安逸的生活在2008年的5月12号被彻底打乱了,每每拖着疲惫的身躯与憔悴的心灵走进小院,都能看到张孃那乐观的笑容,听到那依旧热情的招呼;李叔的小店还是售卖着同样价格的商品,还是热情地招呼我去坐坐;谭叔依然在忙着送他的煤汽罐;王大爷的茶馆依旧坐满了人......一切仿佛并没有那么糟。

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搬去了九里堤(ti),虽然工作越来越忙,但偶尔也会跑去研究一下九里堤得名的那段是堤非堤的东西。也很快地和门口的理发店、卖烟的小卖部、面馆烧烤摊、卖菜的阿姨......熟悉起来,他们依旧是那么的热情与乐观!

2015年,因为家庭的原因,我离开了成都。走过越多的城市,就越是怀念张孃的那座小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