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展到今天,智能科技因素越来越多运用在汽车上,其中最被追捧的就是汽车中控大屏,直接反映为其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据国泰君安数据显示,汽车中控屏在2021年1-11月的车型中渗透率已经高达81.6%,几乎成为标配,2017-2021年渗透率平均每年上升19.0pct。与此同时,大屏化趋势愈发明显。2021年1-11月,中控屏平均尺寸为10.5英寸,其中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中控屏平均尺寸达11.0英寸,高端车型的大屏化趋势越明显。
似乎现在的新车,中间不塞一块大屏幕都不足以叫智能汽车。智能汽车的浪潮逼迫着更多的厂商去作出改变,大尺寸车载屏成了厂商争相进踞的领域。
但说来奇怪,小编发现很多车主会在车里安装一个手机支架。虽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真的很难说服他们拆掉支架转而用中控车机大屏,因为他们会告诉你“这东西特别难用”。与此同时,主机厂还不断往新车中控台上添加第二、三、四块大屏,结果就是这些大屏往往被当成“鸡肋”。
同样奇怪的是,就很难说服一些正在选车的准车主去买中控带传统旋钮、按键的车型,他们偏偏又对那些大屏车机特别感兴趣。那么问题来了,拿大屏去代替旋钮按键就真的如此“智能”吗?又有哪些“特别难用”的时候呢?
所以bigger and bigger,
逼格更逼格?
现代汽车史上,最早对于屏幕的引入是非常谨慎的。一是因为屏幕的技术进步很难满足车规级的标准考验,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必须确保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基于这两个标准,单纯靠把屏幕做大,以及照搬智能手机的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手机所有的交互完全基于一个最为根本的使用习惯——用户只要操作什么,视线就必须集中在手机屏幕上,这与安全驾驶几乎相悖。
※当精准成为一种缺失
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捧着用,但驾驶员只能在停车、等红灯这些短暂的安全时间内操作车机。现在,不少新车型直接用大屏车机取代原本中控台下半部分用于控制空调温度、风量和模式的旋钮按键面板,以直观的画面展示当前车辆空调状态,并且让用户以点触或滑动的方式控制。从设计观感来看,这样比原本的旋钮按键更具科技感,而且界面更生动。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这块控制面板丧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便捷性——盲操属性。
真实的旋钮按键具有感知和反馈触觉维度的特性,只要足够熟悉自己的车,那么在驾驶期间一边持续观察路况、一边伸手控制温度旋钮也不难,这个过程就是盲操。当控制空调在大屏车机上实现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触碰到哪都是一块光滑的平面,根本不知道屏幕上的哪个位置的对应哪些用途,只能在停车时看着屏幕去精准操作。要是这时的你恰好在跑高速,就会非常难受。
※大屏能容,容“中控”难容之事?
某大型车企曾经针对“你在车内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对用户进行过调研。根据用户回馈,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而紧随其后则是大量的娱乐,也就是在屏幕上内容的需求。随着车机大屏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车机都已经搭载了安卓操作系统,支持更多app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拓展性。
但是功能更多之后,一屏界面已经塞不满了。若想让车载屏幕完成状态展示、操作面板等多项工作,市面上常见的解决办法是“多块屏幕”,但这样更多带来是误触增多、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能否集成到一块屏幕上,所需的硬件条件是什么,屏幕要大而且还要“巨大”,这在工程实现上更为困难。
这意味着车机UI设计也随之变得更复杂,无论是排版和字号、操作方式和界面层级的设计都必须跟上大屏的“步调”。单纯去模仿智能手机、平板的UI设计,就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手机和平板并不需要把有效操作的执行效率提到最高优先级。恰恰相反,车机最应该得到保证的就是效率,这样才能确保高效的操作便捷度。
举个例子,比如排版和字号。大屏的平板设备可以把行距缩窄、字号调小,让同屏显示更多内容。因为用户的平板观看距离比车机更近,有足够的时间去辨认和操作。但车机要是同样设置,导致用户不得不凑近去看,还要分散驾驶注意力,从密集的排版里辨识内容。
由于一屏界面的局限,一些车机菜单的“展开收回”操作都不能通过大范围动作进行,甚至常用功能操作都被分散在各种二三四级菜单里等等……先不说这些操作有多麻烦,这个过程就已经严重影响驾驶的安全。
从“科技”到“科幻”
如果一定要质疑中控车机大屏的实用性和智能性,那远远不止是以上列举的问题。比如一些大屏车机总企图匹敌平板,加入大量与驾驶无关的功能去占用硬件资源,导致了流畅度过低;又或是面板作为一种发光物体,所带来的白天反射以及夜间行车的光污染,想关也关不掉。如此种种问题,只会导致车机更难用而不是更智能。
大屏车机看起来很酷炫,不失为一个十分利于厂家营销宣传的显性优势。而对多数消费者而言,同等价位的两款定位相似的车,配备中控大屏的肯定比传统旋钮按键面板的看起来更值。消费者一开始被科技的魅力所吸引,而后又被科幻的体验狠狠“打脸”,这无疑是这场智能浪潮中最魔幻的部分。
现阶段多数大屏车机对操作便捷度的种种牺牲,直接导致车机华而不实的本质,让人不由得感慨大屏车机的大势已去。更重要的是,这份科技感背后的取舍值得主机厂慎重思考。也许,跳出“怪圈”之后又是一片新天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